安顺学院学报

屯堡学研究

  • 明代乌撒卫后所的军户移民转型与屯堡社会发展

    王丹;

    因土司制度的局限性,明廷在云贵川交界地带建置乌撒卫以推动国家权力直接介入地方,但所控制地面仅一线官道。通过对屯戍当地的缪氏、范氏等乌撒卫后所军户的士绅化、宗族化和控制土地的情况考察,可知国家制度是不同人群、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屯堡社会(特别是单姓屯堡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则与军户移民的士绅化、宗族化、控制土地等因素互相影响。

    2025年03期 v.27;No.141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7 ] |[阅读次数:14 ]
  • 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郭贵及母李氏墓志考释

    闵凯;

    安顺市武庙现存《郭贵墓志》与《李妙玉墓志》,两块墓志记述了郭氏家族在明初的兴起并定居普定卫的历史过程,详述了郭贵的生平与宦绩;《李妙玉墓志》中还记述了权厝与改葬事宜。墓志中相关人物多是当时黔中地区重要的卫所职官人物。两志记载与史料相互佐证和补充,为研究明代卫所制度、边疆开发等问题提供了文献资料。

    2025年03期 v.27;No.141 7-1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8 ] |[阅读次数:9 ]

文化旅游研究

  • “一带一路”视域下西南民族地区国际旅游开发路径研究

    袁波澜;周明星;

    通过分析西南民族地区国际旅游发展现状,探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与西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及产品的高度契合性,进而揭示该地区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巨大潜力。面对供给侧、需求侧、外部环境等多重挑战,提出挖掘特色旅游资源、推动产品创新、加强区域合作、完善基础设施等策略,利用“一带一路”带来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机遇,推动西南民族地区国际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3期 v.27;No.141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2 ] |[阅读次数:10 ]
  • 青年游客参与式民俗旅游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以特种兵式旅游为分析视角

    刘勇;张欣;

    特种兵式旅游作为青年群体中兴起的一种快节奏、高强度的旅游新形式,不仅反映了社会加速发展的时代特征,体现了青年对远方与诗意的向往及其独特的个性与挑战精神,也为民俗文化旅游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前这种旅游新方式也存在对民俗文化理解不深、参与意识不足、对民俗文化价值感知忽视与失衡,以及集体狂欢与孤独感受的交织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通过民俗文化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在深挖民俗文化资源中夯实民族意识形态阵地、在加强文化交流和互动中形塑各族人民共同信念、在建立长效机制中持续活化民族民俗文化,从而有效地促进民俗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

    2025年03期 v.27;No.141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1 ] |[阅读次数:7 ]

乡村振兴研究

  •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研究——以赤水市竹产业为例

    邵利军;龚卿民;

    针对我国乡村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不足与多业态融合缺失的共性问题,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理论,深入剖析赤水市竹产业的发展模式。研究表明:赤水市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精准施策引导土地、人力等要素禀赋不断升级。同时,借助市场机制,充分激活龙头企业创新动能。在此基础上,成功构建起“竹种植+竹加工+竹文化”的产业增值链,从多维度提升竹产业附加值,为有效促进竹产业兴旺,进而多方位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赤水市竹业兴乡的案例为同类型地区突破产业升级瓶颈提供了兼具理论解释力与实践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2025年03期 v.27;No.141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7 ] |[阅读次数:8 ]
  •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农村改革深化逻辑与实践路径——以安徽省小岗村为例

    韦凤琴;于丽卫;

    新质生产力在技术突破、要素优化和产业升级三个维度上为农村改革提供了动力,推动了农村改革的系统集成并提升了改革实效。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能疏通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节点,推动新质产品的产生、新的生产要素的使用、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小岗村的案例分析进一步证实,通过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推动改革的系统集成、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能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2025年03期 v.27;No.141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9 ] |[阅读次数:7 ]

文学研究

  • 20世纪30年代西南边地的红军文化与红军文学

    彭兴滔;

    包括云贵两省、四川省川康地区和湖南省雪峰山以西的泛湘西地区在内的区域被称为西南边地,20世纪初它远离上海、北京等中国现代文化和革命中心。但20世纪30年代红军在西南边地开展的各种革命活动和文化宣传活动,让此地的文学和艺术染上了鲜明的无产阶级革命底色,由此产生了独异的西南边地红军文化与文学。西南边地红军文化与红军文学具有深刻的内涵与通俗易懂的形式,对现代西南边地的现代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5年03期 v.27;No.141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 ] |[阅读次数:7 ]
  • 清末民初外国文学翻译的创造性问题——兼及郭沫若与茅盾、郑振铎等人的观点交锋

    管新福;

    清末民初,我国大量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随着翻译范围的拓展和翻译难点的凸显,翻译中的创造性问题受到深入探讨,商榷和笔战时有出现,或立足翻译理论阐释,或基于翻译实践跟进。其中郭沫若和郑振铎、茅盾等人的观点交锋最具代表性,衍生出“处女”“媒婆”“奶娘”等翻译范畴,聚焦于翻译是“媒介”还是“再创造”等重要问题。不管当时争辩的立场和出发点如何,无疑都推动了中国现代翻译理论的建构和翻译事业的进步,值得学界认真总结梳理。

    2025年03期 v.27;No.141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2 ] |[阅读次数:7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党的创新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理路——以新发展理念为例

    薛伟芳;刘金新;

    及时准确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思政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为根本遵循,把握合目性、适度性和客观性原则,科学设计实施方案,明确教学目标及融入的切入点和方式方法,推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大学生心中扎根。

    2025年03期 v.27;No.141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8 ] |[阅读次数:9 ]
  • 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熊亮;刘晓芳;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已成为推动高校思政课创新与变革的重要力量,数字技术与思政课的协同发展成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推进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升级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有利于重塑思政教育的整体版图、捕捉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打造思政课堂的未来生态,提升高校育人实效。目前,在教育数字化的实践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需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数字化素养,完善数字化教学数据保障机制,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2025年03期 v.27;No.141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3 ] |[阅读次数:7 ]

教育科学研究

  • 基于文化资本视角的大学生考研动机影响因素研究

    刘玉连;杜丹丹;

    为引导大学生正确地看待考研,树立良好的考研动机,学会客观评估自己的未来规划,基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对大学生考研动机进行“具体化”“客体化”和“制度化”三个层面的探讨,分析大学生参与考研的影响因素;并从文化再生产、考研态度、政府、家庭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以引导更多学者从社会学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大学生多元化考研动机中所面临的问题,切实增强文化资本差异对大学生参与考研的影响研究,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考研。

    2025年03期 v.27;No.141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1 ] |[阅读次数:8 ]
  • 文旅融合背景下英语专业转型发展研究——以安顺学院为例

    柴能;

    面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英语专业需要转型发展,改革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对复合型文旅人才的需求。通过分析英语专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提出采用EOP教学模式,强化跨学科融合,构建融合文旅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以建设国际导游人才实验班为实例,探索了英语专业转型发展的实施路径,包括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及拓宽国际视野等措施,为培养高层次英语文旅人才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27;No.141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2 ] |[阅读次数:11 ]
  • 民族地区学龄儿童英语言语行为能力评价研究

    许岚;方兴燕;

    基于言语行为能力基本理论,以民族地区85名学龄儿童为受试,依托民族地区学龄儿童特点设计了具有较高信度效度的言语行为能力口头语篇补全对话问卷。问卷包含六种言语行为,12个交际场景。研究发现,民族地区学龄儿童英语言语行为能力处于高水平,女生在四种言语行为能力和评分标准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男生。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民族地区学龄儿童英语言语行为能力教学启示,以期为言语行为能力乃至语用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27;No.141 78-8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 ] |[阅读次数:9 ]

经济学·历史学研究

  •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学理阐释:特征、主题与演化

    黄厅厅;姜棪峰;张玉波;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CiteSpace概念模型,揭示和反映农业现代化领域的空间信息及其网络关系,进而探寻农业现代化研究的时空特征、热点主题及前沿演化。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现代化研究呈现“动态波峰”的时空演变;由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小农户、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等主题结构,凝聚了“主流聚合”的前沿图景;研究内容总体突出了“政策指引”的演化路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从系统、全面、发展的维度,创新拓展、优化丰富农业现代化领域研究的新视角、新问题、新方向,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学理阐释与决策咨询。

    2025年03期 v.27;No.141 8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3 ] |[阅读次数:8 ]
  • 皖西大别山地区土地利用碳收支时空演变分析

    储金龙;谢敏;李久林;李浩猛;

    2000—2020年间,皖西大别山地区碳排放量始终高于碳汇量,碳汇量小幅减少而碳排放量急剧上升导致碳收支失衡加剧。碳排放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而碳汇以岳西县为高值中心向外逐步递减,形成核心-外围结构。碳源空间的标准差椭圆向西扩展,而碳汇的位移极小,两者空间分布重心之间的距离扩大。内部县区碳源与碳汇的耦合协调性发生了显著的消极变化,呈现出强烈的失衡趋势。高程、坡度、距离长江及自然保护区等自然因素对碳收支平衡的驱动作用更为显著,碳收支的时空分异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定量分析皖西大别山地区碳收支数量结构以及时空分布的变化,研究结果可为调控区域碳收支平衡、优化人地关系、促进区域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2025年03期 v.27;No.141 96-10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1 ] |[阅读次数:7 ]
  • 贵州古代官箴中的廉洁内涵与实践

    杨晋;

    贵州古代官箴包括贵州古代地方官所作的官箴、流传在贵州古代地方官中的官箴以及外省任职的贵州籍官员所作的官箴,其内蕴着深厚的廉洁内涵与共识,并通过崇俭尚廉、教化育廉、用人以廉以及以法促廉等手段维护政治清明,是华夏政治文明中的瑰宝,对当前的廉洁贵州乃至廉洁中国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镜鉴价值。

    2025年03期 v.27;No.141 106-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2 ] |[阅读次数:11 ]
  • 兴义鲁屯《李氏族谱》考论

    薛雪;

    清福建汀州知府李明心所撰《李氏族谱》,是兴义地区少见且至今留存、保存较为完好的家谱。《李氏族谱》以纪实传信为编写原则,以“欧苏谱法”为基本的体例范式,更结合家族中文献留存和世系更迭的实际情况,有所改进与创见。族谱的编纂既是其族群身份认同的需要,更彰显出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家族风范。谱中所录涵盖明、清两朝,内容还涉及“调北征南”、卫所制度、武职世袭制等信息,有裨于明清贵州历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

    2025年03期 v.27;No.141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6 ] |[阅读次数:6 ]

理工科教学与应用研究

  • 基于JBM 发散和 JMH 发散特征选择在文本分类中的研究

    王宇;赵雪莲;邵丹;李媛媛;

    自动化特征选择是文本分类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它将特征集合降维以提高分类速度。基于朴素贝叶斯算法,以及二元假设的理论并结合KL距离(相对熵)与(Jensen-Shannon)散度的相关概念,引入两个新的测量散度,即JBM(Jeffreys-Binary-Hypothesis)散度,JMH(Jeffreys-Multi-Hypothesis)散度,用此描述二类分类问题和多类分类问题,并基于JMH散度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理论的新型高效的特征选择方法称为OD(opimize-discrimination)法,分别选取20-NEWSGROUPS,REUTERS和主题检测和跟踪(TDT2)这三个语料库作对比实验。用分类准确率来评价分类器的性能,与现有的特征选择方法进行比较,实验证明该方法在文本分类中的特征选择阶段提高了分类准确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025年03期 v.27;No.141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 ] |[阅读次数:7 ]
  • 竹节参果实发育生理特性研究

    黄系伦;金睿;唐婷婷;梁娥;张来;

    竹节参(Panax japonicus C. A. Meyer)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其果实发育特殊,仅顶端头状花序能发育成果实且发育中颜色性状会变。通过测定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蛋白质、淀粉、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动态监测过氧化物酶、查尔酮异构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来掌握其果实生长生理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果实发育时蛋白质含量先低后高,成熟Ⅵ期达3.563 mg/g;淀粉含量先升后降,Ⅳ期最高为55.094 mg/g;可溶性糖含量先降后升,Ⅰ期最高达30.95 mg/g,蛋白质与可溶性糖变化规律一致,淀粉与之相反。在果实发育颜色变化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先升后降再升,Y期活性最高;过氧化物酶活性先升后降再升后降,Y期迅速升高且此时果实启动转色;查尔酮异构酶活性随颜色变化呈指数增长,P期达最大。结论:果实发育时各物质含量有特定变化规律,且在果实颜色变化阶段,三种酶活性也呈现相应变化特点,其中查尔酮异构酶活性对果实发育转色起重要调控作用。

    2025年03期 v.27;No.141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6 ] |[阅读次数:7 ]

大学生论坛

  • 基于口述历史的地戏传承发展研究

    付文;郑朝彬;彭榆;熊爽;黎进松;田江燕;

    安顺地戏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口述史研究方法,就地戏的起源、发展现状、保护与传承,与代表性传承人王明元、黄仕诚、秦发忠等进行交流,认为地戏保护与传承面临两大大问题:一是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冲击,二是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与年轻人参与程度低。应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与加强地戏校园传承力度,为安顺屯堡地戏的保护与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2025年03期 v.27;No.141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8 ] |[阅读次数:11 ]
  • 幼儿园食育活动开展情况调查研究——以安顺市公立幼儿园为例

    鲁晶;刘青;郑青青;张飘玲;郑小羽;

    幼儿园食育活动,指以食物营养相关知识和健康素养等为切入点开展的,并延伸至身体素质及综合能力培养等全方位的教育活动。通过对安顺市公立幼儿园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幼儿园食育活动中存在两个突出问题:食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食育园本课程体系缺失。应重视食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并在构建食育园本课程体系等方面做出改进,以推动幼儿园食育活动的开展,进而提高园所保教水平,最终达成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2025年03期 v.27;No.141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0 ] |[阅读次数:9 ]